Travel & Cuisine,  強哥的美國時間

印尼國民飯Nasi Padang巴東飯/仁當飯初體驗

巴東飯包在香蕉葉裏頭,外頭再用兩層油紙裹著,最後束上一條橡皮筋,分量接近壘球大,明明從回家花了20分鐘車程,握在手裡仍然有點燙。一打開香料的氣味隨著熱氣迎面撲來,米飯、雞腿與牛肉塊也緩緩地散在香蕉葉上,看起來有點像加大的台灣肉粽或是港式點心糯米雞。

吃了一口才發現不是糯米,而是軟Q的蓬萊米,味道有點像椰汁版的滷肉飯。這包飯的英文是Nasi Padang,Padang指的是印尼的巴東地區,當地的烹飪特色是用椰奶、綜合香料與辣椒燉煮菜餚,Nasi是印尼語中米飯。簡單說就是印尼式燉菜配飯,包在葉子裡的吃法,除了增添香氣也方便攜帶,綜合形式與菜色更像台灣的竹片便當。

燉牛肉、燉雞腿、炸雞蛋、牛肉乾、兩碗左右的白飯,以及幾乎可忽略的一口燉菜,大份量的蛋白質與澱粉,油炸或燉滷重口味的烹調方式,還有附贈的兩小碟辣油與酸辣椒,讓人忍不住扒下一口又一口的白飯,巴東飯實在很像台灣在學校或是工業區附近的便宜自助餐與便當店。

炸薄肉片不只好吃,更方便保存食物

伊斯蘭教是印尼的普遍信仰,體現在飲食上就是不吃豬肉,巴東飯裡頭只有牛肉與雞肉。在當中牛肉乾入飯算是與台菜中少見的。根據我找到的網誌,首先,炸牛肉片是相對奢華的料理,通常會使用上腰肉、臀肉或肩胛肉,這些部位本來就偏瘦,油炸後口感更乾,口感介於台灣的肉紙與肉乾之間,有點硬、有點脆,一入口椰奶香甜、酸味、綜合的香料在舌尖噴發,慢慢咀嚼後肉味如二次點燃的煙火充滿嘴裡。

Empal is a fried meat dish made from large slices of beef. …empal does not regularly feature on the dining table…… because it’s a relatively premium dish

Empal: Deep Fried Sliced Beef

又硬又難咬,印尼人不愛吃軟嫩多汁的食物嗎?為了解答這個疑問,我看了許多影片,其中包含了三立電視的節目「消失的國界」。

這裡盛產可以煉油的棕梠樹,食物油炸便是解決保存同時增加美味的作法,這讓印尼人從早餐就開始吃炸物,炸樹薯、炸麵包果(波羅蜜)、炸天貝(黃豆製品) ,平均每人每年吃掉15公斤油。此外,印尼位於赤道上,全年溫度在攝氏30度上下,加上是海島國家氣候潮濕,油炸也成為印尼重要的烹飪方式。

引自「【消失的國界】20230505│三立新聞台 」,印度由於盛產棕梠油,價格便宜導致油炸食物盛行,2億7千萬人口一年吃掉1千8百噸油,平均一人15公斤。

印尼國菜東巴牛,精華全在收乾的醬汁

香蕉葉裡剩下的兩道燉菜又該怎麼解釋?

這兩道菜分別是巴東牛與巴東雞,有時也被稱作仁當牛與與仁當雞。根據BBC在2018年的報導”國菜仁當雞不夠酥脆?印尼和馬來人都怒了“,仁當菜其實真有點便當的意思,早年印尼人為了準備長途跋涉到馬來西亞或新加坡找生計,但沿途找吃的不容易,他們會使用香料跟食材燉上個半天,讓醬汁收到幾乎全乾,再包入大蕉或芭蕉葉中,成為路上充飢的糧食。

在印尼提到巴東菜/仁當菜,直覺想到就是巴東牛/仁當牛,而傳統作法必定使用水牛肉,因為巴東/仁當地區是牛肉為珍貴的食材。然而水牛筋多肉韌,需要燉煮才好入口,耗時費力讓它成了重要節慶才會出現的菜餚。這讓我想起台灣早年養牛就為農耕根本沒有餘裕食用,讓黃牛肉也成了某種珍稀的食材,也因此有些小吃店或餐廳在招牌上會特別註明台灣黃牛肉,凸顯食材在地、新鮮與稀有。

巴東牛肉在網路上能找到許多料理教做影片,為了凸顯料理作法正宗口味道地,標題會打上印傭(台灣)、印尼姐姐(香港)教你做,例如香港電視台煮題COOK 2|重現姐姐的味道 姐姐印尼巴東牛肉、台灣美食記者王瑞瑤的印尼外傭教我做家鄉菜–仁當牛肉。這道為了旅行而生的便當菜,陪著當代的印度婦女再度長途跋涉,不同的是這些菜開始落地生根,就像這些印度移工逐漸被接納成為了新住民。

巴東菜使用了十多種乾香料與新鮮香料,像是香茅、月桂、桂皮、八角、丁香、南薑、薑黃、石栗、孜然、芫荽子、紅蔥頭、辣椒、椰奶、椰蓉、椰糖……有些碾碎、有些切末,還要分別乾炒、油炒提煉出香氣或油脂,再混和熬煮成質地如芥茉泥般的香料醬,光是熬醬還沒煮牛肉就需要三十分鐘,從中就能看出印尼人對香料的重視。

台式滷牛肉常見的香料不外乎薑、蔥、八角、月桂葉,而香氣融入湯汁後,就會將殘渣撈出丟棄,巴東牛則是將香料切得細碎,並滷汁收乾製水分只剩二三成的程度,所以這道菜不僅僅是吃牛肉,也是吃香料醬。我的台灣胃腸第一時間沒有完全接納這些香料,這對我來說太酸、太鹹、太甜、太辣、香氣太複雜,甚至連一餐飯都吃不完。

奇怪的是,隔日將剩餘的巴東菜復熱吃,明明味道的形狀完全不一樣,卻想起台灣的小吃攤也是這樣又鹹、又辣。中年來到美國後才初次體驗印尼菜實在有點晚,明明台北地下街靠近重慶南路出口一帶,就有好幾家印尼料理,奈何每次就習慣地走到劉山東牛肉麵、鄭記豬腳飯、東一排骨……
到了美國,漢堡、比薩與熱狗成了日常的異國料理,而台灣、印尼、菲律賓、韓國、日本等亞洲料理則是假日打牙祭的另一種異國料理,也算是某種負負得正。



巴東飯包在香蕉葉裏頭,外頭再用兩層油紙裹著,最後束上一條橡皮筋,分量接近壘球大,明明從回家花了20分鐘車程,握在手裡仍然有點燙。一打開香料的氣味隨著熱氣迎面撲來,米飯、雞腿與牛肉塊也緩緩地散在香蕉葉上,看起來有點像加大的台灣肉粽或是港式…

姚忠誠的美國時間發佈於 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

Last Updated on 2024-10-25 by POCA

我是強哥,愛下廚但怕熱,熱衷學習烹飪的科學,更喜歡破解作菜的迷思,讓我們用文字一起交流對食物的喜好。如果你對美國生活有興趣,也歡迎搜尋我的臉書粉專「姚忠誠的美國時間」,看看一個中年人移居到美國的生活點滴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