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魠、虱目魚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?
這個命題大概很多人會很狐疑, 海上來的阿,以前人就在吃了,但認真查查,土魠魚其實是鰆魚,算是世界各地都很常見的魚種,根據學者鄭維中研究資料:
中國華南一帶一向稱這種魚為「馬加魚」。歐洲人在大航海時代也就有於加勒比海捕獲並食用這種鰆魚的紀錄;17世紀在亞洲的荷蘭人,則將亞洲地區各種鰆魚都泛稱為「國王魚」(Koningsvis)。
在葡語中,鯖魚類的魚被稱為「Dorado」或「Bonito」,這應該也是荷蘭甚至英國水手的習慣用語。
鄭維中還覺得土魠魚羹,很歐式料理,我是不知道什麼歐洲料理是把炸魚肉放到羹湯食用,但這樣的炸魚塊倒是很像荷蘭常見的Kibbeling(炸魚肉塊)。
至於虱目魚就更有趣了,有一說是荷蘭從印尼帶進虱目魚養殖技術。
然而從虱目魚的發音來看,它和爪哇語中的虱目魚「Ikan Bandeng」發音差很多,但卻跟西班牙、葡萄牙語中慣用的魚名「Savalo」、「Sabalo」(唸起來像「沙發囉」,原本是指地中海的幾種常見食用魚,到了馬尼拉被借用來稱呼虱目魚)聽起來很相近。
所以鄭維中認為,很有可能是鄭氏政府派技術人員到印尼利用當地材料與船廠造船,然後將虱目魚的養殖技術也一併學了帶回台灣,也就是他們當時接觸的是東南亞的華人,間接將虱目魚這源自西語的發音帶進台灣。
簡單講,土魠音來自葡語,荷蘭船隊帶來,虱目魚音來自西語,鄭氏政府接觸東南亞華人後帶回。資料詳見鄭維中研究或此文 土魠魚羹其實是葡萄牙料理?專訪鄭維中,追查土魠魚和虱目魚身世之謎
記得台南市前文化局長、台南副市長葉澤山若講起虱目魚一詞由來,則會講鄭成功來到台灣問起當地人這是什麼魚,因其濃厚閩南語泉州腔「什麼魚」,就變成虱目魚,這說法就是更本土了,不過我相信台灣在那個航海年代,虱目魚跟土魠之名甚至飲食習慣是可以很歐洲化的。
知名旅遊領隊李婷婷曾提起荷蘭語的茶「thee」,有沒有跟閩南話的茶很像呢,當時福建人移民東南亞或台灣,將茶之名國際化,感覺是很威風的事情呢,不過這還是有賴於荷蘭的強大海運與資本交易力量呀。
下圖取自維基百科資料,參考。
2 Comments
姚忠誠
在加州的華人超市,買過幾次冷凍的虱目魚,有些是從菲律賓跟印尼來的。網路上也有資料說,這兩地產的虱目魚佔市場的九成呢。這下我才知道原來虱目魚不只台灣有。
POCA
好奇吃起來會不會些許滋味的不同